站内搜索: 子类: 关键词:
学术视窗  
学术视窗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视窗 > 学术视窗  
职教岂能远离科研
作者:高教所 来源: 时间:2015-09-06 16:07:06 访问次数:8955

多年以来,无论是在职业教育内部还是外界,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形而下”的操作性教育,如果从事深奥、“形而上”的科学研究势必力所不逮、绠短汲深,也挤占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空间。似乎科学研究与职业教育渺不相涉。正由于这一观念的长期影响和支配,职业教育将操作和实践作为教育的核心,而日益远离科研。这种纯粹“是什么”的教育无形中排斥了“为什么”的探索精神,无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难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不可否认,职业教育偏重操作和实践,此乃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标志。然而,任何教育(哪怕是基础教育)都必须注入“为什么”的科研内涵。远离科研的教育,无论处于哪一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均不可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事实上,科学研究与操作、实践并非冰炭不同器,恰恰相反,它们是一种水乳交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旦注入科研内涵,操作和实践不但容易上手,而且还能够手脑并用。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够有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在操作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明更加简便、灵活的技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事实上,以德国等为代表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正是在培养学生获得娴熟的操作和实践技巧的同时,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验正效果”的培养路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正是囿于“职业”这一紧箍咒,以操作和实践去替代和遮蔽科研。这种自我满足、并自我降格的教育既不可能优于“私人定制”式的学徒制,也无法抵挡大批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普通高校的冲击。毕竟徒承师艺期间,学徒们可以“零距离”接受师傅的悉心指点,能够进行千百次的操作,动手能力更强;而应用技术大学既能保留其重视科研的习惯,又逐步强化操作和实践教育。而且,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未来的“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技术专家以及高级技能人才。相信在一些地方普通高校转型之后,未来将有一定数量的理工名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成为这一领域的顶尖大学。尤其重要的是,若干年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将不再是渭浊泾清,而是相互融合、互通有无,竞争更加激烈。在多方的强力挤压下,完全沉醉于操作与实践、轻视科学研究的职业教育或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

    因此,职业教育既不能自满于高就业率,也不能因为社会偏见等因素而妄自菲薄。要想逐步提高自身的声誉,最佳途径便是提高教育的学术性,强化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全过程。诚如此,职业教育的名望必定会逐步提高,并形成强大的磁场。它不再是差生的“收留所”,也不再是培养普通技工的低端培训场,而是能够锻造出能文能武、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专家和未来的“大国工匠”。这样的职业教育不正是国家需要、人民期待、自身追求的高水平教育吗?

    (作者:胡解旺系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彭斌柏:落实职业教育“101”计划,… 下一篇: “互联网+”时代职教内涵发展之路怎样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营口鲅鱼圈区熊岳镇 邮编:11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