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根据第十七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通知要求,我院研究决定组织“挑战杯”竞赛校级选拔赛。现将参加“挑战杯”竞赛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本届赛事设置“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和“青聚AI”人工智能+、“揭榜挂帅”机制两个专项赛(“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下设“青智未来”新质生产力专项赛、“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我院主要参加主体赛。为确保竞赛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创新创业学院和团委组成的组委会。创新创业学院主要负责校级选拔赛的组织、评审和推荐工作,团委主要负责主体赛事宣传及配套的专项活动组织工作。各二级院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成立由分管大赛领导、学工书记、团总支书记、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会共同参加的二级院级组织协调机构,同时指定专人负责竞赛事宜。
二、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1、凡在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专科生(22、23、24级在校学生)可以申报参赛作品。
2、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2023年5月31日后)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作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或确定为)集体作品。申报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集体项目每支队伍不超8人,个人项目不超2人;对于已授权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在报名时需要提交电子版专利证书。
学生个人或集体参赛,应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省、校两级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该系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将国家课题、教师科研成果包装成学生项目的,视为严重违规行为,取消该二级院参评集体奖项的资格。
毕业设计(论文)和课程设计(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历届“挑战杯”竞赛获奖的作品及我院“发明杯”获奖项目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聚焦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原创性,引导青年勇于投身更有挑战性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为催生颠覆性科技成果打牢理论思维方法等基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论文作者为在校学生。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要求8000字以内。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5个组别。须扎根实际、深入一线,紧扣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鼓励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公益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高、前瞻性强的调查研究。调查报告类每篇要求在15000字以内。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有实物模型的优先)。侧重考量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鼓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健身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应用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类需要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在申报书E处,结合专利及研究图纸做支撑。科技发明制作类要求10000字以内。
4、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的证明,证明该项研究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5)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关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2名教师指导完成。作品完成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6、各二级院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各二级院择优推荐上报学校,择优选送作品总数原则上不得超过8件,类别不限,每名学生限报1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校级组委会资格及形式审查,方可进入评审程序。
三、课外科技作品申报及校级评审
各二级院组织课外科技作品初评,并于2025年4月22日下班上交有关材料(相应类别作品申报书、发表论文及专利佐证等材料)电子版一份上交创新创业学院。学院组织评审,择优推选相应类别优秀作品参加省赛。
四、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注意事项
1、参赛者只能是在校学生,且发表论文、授权专利等成果完全属于学生个人或团队,第一作者或发明者必须为项目负责人。
2、参赛作品必须是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2023年5月31日后)作品或成果。
3、每名参赛选手只能参加一个项目(无论是否为团队负责人)。
4、我院参赛项目每个项目学生最多7人(集体申报),指导教师最多2人。
5、提交课外科技作品材料见附件1。附件1模板是辽宁省第十七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模板,仅供参考。最终以省里后期下发的正式文件为准(另行通知)。注意根据作品类别选择填报。个人作品申报提交材料为申报书封皮、A1、B1/B2/B3、C、D1、D2、E(作者和作者学校信息需隐藏);集体作品申报提交材料为申报书封皮、A2、B1/B2/B3、C、D1、D2、E(作者和作者学校信息需隐藏);相应类别填写相应申报书即可。
6、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均须上交作品查重报告(中国知网系统),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不能高于20%。查重报告一并上交。
若有不明事宜,随时咨询创新创业学院,赛事联络人:韩德伟,0417-7020560。
创新创业学院&团委
2025年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