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辽农职院发〔2016〕2号
学院各单位、各部门: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2016年3月11日第七届教代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3月17日
附件: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辽宁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保证学院在“十三五”期间持续稳定发展,在全面总结学院“十二五”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经过五年的发展建设,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与“十一五”期末比,在全国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学院招生规模连续五年持续增加,录取率、报到率稳步增长,全日制在校生从2010年的6495人增加到2015年的9386人,增长44.5%;校舍建筑面积由174910m2增加到233564.83 m2 ,增长33.5%;固定资产总值由15330.66万元增加到24528.79万元,增长6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由3589.2万元增加到7528.36万元,增长109.6%;专任教师数量由260人增加到370人,增长42.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数量由103人增加到178人,增长72.8%;高级职称人数由115人,增加到136人,增长18.3%;教职工人均收入由4.72万元增加到7.44万元,增长了57.6%。学院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2.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专业建设实现预期目标,新增和调整19个专业(方向)。主持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2项,新增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品牌专业1个。建设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6个,主持国家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1个,主持省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农林牧渔大类建设项目1个,主持省中高职衔接建设项目4个,建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主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6部、农业部规划教材7部。所获得的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8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十二五”期间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3.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学生在辽宁省和全国的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国家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获辽宁省技能大赛一等奖29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7项。共向社会输送普通教育全日制毕业生11707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5%以上,2012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2012年和2014年先后荣获辽宁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称号。
4.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初见成效。承担省政府办学体制改革项目,牵头组建了辽宁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营口市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探索集团化办学发展新模式、新制度和新路径。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与上海朋朋宠物培训机构、辽宁辉山乳业集团公司和葫芦岛玄宇食用菌公司积极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
5.国际合作办学取得重要进展。先后有19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12名学生赴日本研修,与4所国外院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3名教师和23名学生赴荷兰格鲁赫斯特学院参加为期3个月的BTEC培训。
6.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始终坚持理念先行和文化引领,凝炼形成了“开放、实践”为核心的农职教特色理念体系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为基调的农职教特色文化体系。完成了学院第一部章程制定工作,修改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161项。荣获“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等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56项。
7.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获批省级及以上纵横向科研项目45项,累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专项经费743万元。获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7项、市厅级5项,省级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励53项、市级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8项。开展各类科技培训122期,累计培训指导各类人员45870人次。学院先后被确定为“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农业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并且荣获了“全省农民科技培训先进单位”、“辽宁省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先进集体”和“辽宁省农民科技培训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8.党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院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推进整改落实,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领导班子引领学院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凝聚了开拓创新共识,厚植了改革发展优势,汇集了全院力量,为推动学院改革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基本经验
回顾总结学院“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主要有:
1.抢抓机遇是学院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五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机遇,以“后示范”建设为重点,主动承担省政府办学体制改革项目,牵头组建辽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营口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主持央财支持职业学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不断推进学院的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使学院在过去的五年中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也牢牢地把握住未来发展的先机。
2.精神传承是学院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十二五”期间,学院改革、建设和发展任务之重、困难之多、压力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师生员工充分秉承了“艰苦奋斗 敬业奉献 注重内涵 勇于争先”学院精神,埋头苦干,披荆斩棘,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3.理念引领是学院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办学理念是办学发展的灵魂。“十二五”期间,学院系统梳理、凝炼、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点的理念体系,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愿景、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确保学院发展方向明确,目标清晰,特色鲜明,与时俱进。
(三)主要问题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规范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学院的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1.办学资源不足。突出表现为师资现状与学院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师生比还不够合理,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仍嫌乏力,学生公寓、食堂、教室、教师办公用房以及教育培训等基本设施和条件建设存在较大缺口,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不良约束。
2.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建设虽得到长足发展,但对接产业还不够紧密;对服务现代农业有实际价值的应用科技成果还不足;服务行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员紧缺,这些都深层次上制约了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体制机制不活。学院治理结构及其运行体制机制建设还有待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激励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多元主体办学的体制机制建设有待突破。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学院的改革发展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利好态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导并优化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主体办学等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思维孕育着职业教育发展新的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增长动力;国际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产业、职业的深刻变革助推着职业教育国际化特征的生成。
2.农业行业的基础性和战略地位依然突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因此,农业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新型产业孵化、职业新农民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着广阔的舞台,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我校地处东北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东北内陆最近的出海口,北靠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和东北腹地,南依东北亚航运中心大连市,更是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和辽宁中部城市群两个战略的叠加区域。随着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区域经济发展异常活跃,势头强劲。这不仅对各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旺盛的区域需求,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学院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创新驱动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布局下,也给学院的专业布局与结构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强力拉动着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升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贡献力。
(二)面临挑战
1.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上多向度的“双边冲突”。经济发展新常态、新思维下,职业教育面临着价值取向和专业建设格局上的新旧碰撞;集团化办学面临着以契约为纽带的松散结构现状与以利益为纽带的紧密型体制机制需求间的矛盾;产教融合面临着因政策和利益机制原因而带来的一头冷、一头热的深度合作困境;职业教育办学的多元格局探索面临着利益保障需求与政策法律滞后的约束,等等。
2.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承受着生源的“双重挤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新一轮院校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生源减少的同时,又面临着优势行业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转型办高职教育院校的“双重挤压”。此外,随着招生计划分配时中职升本科学生的比例升高,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占。多因素的叠加,使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3.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态势呈现着“双向制约”。一方面,高职教育本身在高等教育里就位居弱势,加之国人对“农”的普遍轻视心理,农业高职院校“去农化”现象严重,涉农专业招生面临诸多困难,造成农业高职院校中涉农专业学生规模及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发展萎缩。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业高职教育的人才需求和用人标准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发展战略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与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之间的“双向制约”客观上造成了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巨大挑战。
三、“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深刻洞察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强依法治校为可靠保障,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坚强保证,以“高职一流、同类领先、特色鲜明”为追求,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思路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特色专业群、教师队伍、治理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坚持“立足北方大农业,对接区域产业群,服务职业新农民,示范全国高职院”办学定位,在系统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深化招生就业模式改革,实施“专业群建设”、“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和“双研驱动”四大战略,系统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加强队伍、基地、智慧校园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不断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稳步改善民生,又好又快地实现既定战略目标。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把学院建设成为产教融合紧密、服务能力突出、国际化特征明显的“高职一流、同类领先、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高职名校。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一大批职业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0人,成人教育学生达200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对学生满意度达95%以上。
——建成一批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群。重点建设农学园艺类、园林艺术类、畜牧兽医类、食品药品类、装备制造类、现代服务类和信息技术类等7大特色专业群。专业总数基本控制在50个左右。
——造就一支品学兼优的双师素质队伍。到“十三五”末,校内专任教师达到500名左右,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
——建成类型齐全、功能先进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将达到500个。
——建成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应用为导向,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现代化农业特点的智慧校园。
——取得多元主体办学体制机制的重要突破。依托职教集团,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推进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创建工作,组建教师企业工作站。
——形成更加明显的国际化办学特征。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师资的境外派出培训、学生互派交流以及国际留学生的招收在量与质上都有明显提升。
——打造出以“双研驱动”为特色的办学动力系统。用教研促进教改发展,用科研促进产教融合,并产生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改革发展成果。
——形成一流的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研发出30个左右省级及以上的实用性科研成果,培育出5个左右特色明显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团队,每年累计培训和指导各类人员10000人次。
——形成以学院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学校治理能力空前提升。
——改善办学的基础设施条件。五年内完成学生公寓、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农业装备实训中心、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中心、教学楼等建设任务,建筑总面积达32000㎡左右。
——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追求内涵、勇于争先”的学院精神为灵魂和以校企文化紧密融合为核心的农职教特色学校文化。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学院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创建幸福和谐的校园。强化“民生”意识,稳步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密切关注师生身心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使学院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农职院人。
四、“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深化招生模式改革,多渠道稳定生源
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规范实施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多种招生形式。努力扩大单独招生规模;加大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力度,扩大3+2合作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探索“4+0”、“3+2+2”等与省内本科院校合作办学模式。力争在生源总体数量下降、行业引力不足的形势下,实现每年招生计划3800人,报到率达85%以上。
(二)实施“专业群”建设战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优化专业结构。以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新目录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分期、分批、分级推进专业建设。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专业,培养品牌特色专业,有计划地开拓新专业。着力加大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专业建设力度,促进专业建设向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发挥“互联网+”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专业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从而使得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进一步吻合,专业数量与学院规模更加适应,专业门类均衡发展,重点专业优势突出,特色专业魅力独到。
以“专业群”为单位,重构专业布局。遵循“升级改造做精传统农业类专业,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做大现代服务业类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共办新兴装备类专业”的专业建设理念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系统构建专业群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形成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积极推进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至“十三五”末,建成特色专业群7个左右,每个特色专业群含4~6个专业,专业总数基本控制在50个左右。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职业素质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双师素质”培养工程,实现校内培训全覆盖,积极拓展境外师资培训,力争“双师素质”率达到85%以上,培养一批行业内、省内及全国职教名师,建立一批“名师(大师)工作室”。不断优化“双师结构”,建成一支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实现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全面落实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力争到“十三五”末,校内专任教师达500名左右,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者占60%以上,每个特色专业群拥有博士2~3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达35%以上。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使人岗相适,用当其时;采取多种激励政策和手段,鞭策学习,组织培训,轮岗锤炼,打造出团结、进取、务实、精干的管理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内涵的新时期“四有”标准,按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人师表要求,规范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中的言谈举止;倡导科学、创新、公正的学术精神和学术道德观念,弘扬“尚德、乐教”的教风。
(四)系统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三农”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力度。
创新“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四方联动”办学模式。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建立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多方合作、有效联动的运行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产业、教学、应用研究与服务一体化推进的实施机制。
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化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泛开展“双体系”教学模式框架下各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项目体系”双线并行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力争7个特色专业群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以强化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为目标,持续推进公共课程改革。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改变授课方式,优化授课内容,改革考核办法,注重实际效果,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以服务学生日常生活和岗位工作需要为目标,创新“情境英语”教学改革,开设“生活情境英语”和“岗位情境英语”,构建充分反映职教特色的公共外语教学体系,并以此课改思路积极推动其它公共课程改革。推行以互联网+与专业相融合为特征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推行具有高职特色的微课、慕课建设,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服务面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工作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队伍。加大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通过共享、开放、新建等方式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搭建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平台,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教学质量多方评价,健全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鼓励系部根据学院政策细化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管理规定。积极引入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构建课堂教学、基地实训、企业实习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据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从理论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多维度进行全面考核。全面推进学院考试改革,组建学院考试中心。
(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以服务专业(群)发展和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着力点,以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基地类型与功能属性,积极开发与专业(群)紧密对接的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药品生产、农机装备制造、产品展销、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校内实训基地,构建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体系。加强实训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有效集成,形成体现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技能积累、项目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引领、科普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产学研用特征更加突出、社会服务能力更强、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格局,使校内实训基地形成循环互动、绿色生态、低碳环保、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典范。升级改造农业类实训基地,优化现代服务类实训基地,建设现代农业装备中心,开展校园3A级旅游景点建设。
创新实训基地内涵管理。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抓手,以管理平台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实训基地内涵管理,提高基地管理效能和资源使用效益。探索远程实训和开放实训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打造专兼结合、师生协作的管理团队。
(六)加快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智慧校园”
制定、实施智慧校园总体建设方案,建成开放的和拥有完善的基础网络、先进的数字化应用系统、高效的计算、存储和备份服务等功能的基础设施平台,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需求。
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平台建设。建立数字化校园服务云平台、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MOOC、未来教室等网络教学与互动平台及其它基础性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化网络全覆盖,奠定智慧化校园的物质技术基础。
加快数字化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以“高职教育园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辽宁省农林牧渔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重点,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基础,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校为载体,开发校内各专业虚拟教学资源库,建成集理论学习、虚拟实训、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加强网络维护与服务管理能力建设。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应用技术服务团队,制定并实施校园信息化标准规范,加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及信息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出安全、顺畅、高效的智慧校园。
(七)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以学院牵头组建的辽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营口市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为载体,创新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模式,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力争辽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进入国家骨干职教集团建设行列。
依托集团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站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多种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多层级大赛机制,完善行业专家及导师库,促进校企人员互聘共培;建立多层级、全方位、立体化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协同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实现校企互利双赢。以校企联盟、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及公共实训基地等实现形式,破解传统农业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办学主体单一等关键问题,不断增强集团化办学活力。力争有1~2个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入选国家建设行列。
(八)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把国际化办学作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广泛吸纳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和经验,构建与国际接轨、中国特色的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职业(行业)资质标准等方面,大力引入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优化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建立先进的内涵指标体系。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做大国际化发展与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试点。探索与国内外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建设留学生专本连读机制,增强学院招收留学生吸引力。加大留学生培养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学院留学生奖助学金制度,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组建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加大培养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力度,不断拓宽人才培养、应用研发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持续提升学校办学的先进性、开放性和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力争互派学生交流学习50人次,合作培养学生50人次。加大学院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力度,争取派出学习语言及专业教师20人次。在校留学生规模达40~50人。
(九)实施“双研驱动”战略,生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施“双研驱动”战略,“用教研促教改深入,用科研促产教融合”,打造形成持续提升产学研结合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农职教特色动力系统,不断增强特色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研究基地即“辽宁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与实践基地”为平台,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有效体制机制,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和学院的发展提供理论、实践案例和决策支撑;深化以“农业高职教育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和“农业高职教育“双体系”教学模式”框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多种育人模式,破解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打造形成顶、中、基三层、院、系、室三级、老中青三代和校企联合、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网络体系,推出一批教育科研骨干;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管理水平,力争于“十三五”发展期内,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的遴选上再有新突破。
以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突破,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各类政府资助课题,做大企业、行业等投入的横向课题;以面向应用性研究和技术、产品开发为主,组织跨专业、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形成综合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科研工作与生产性实训、核心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教学环节相结合,将项目研究与应用推广、社会服务等工作相结合,形成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高职科研新模式。力争到“十三五”期末,打造出特色明显的科技创新团队5个左右,其中1个以上科技创新团队进入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行列,推出省级以上实用性科研成果15项左右。
(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加快应用科技成果研发与推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科技和品牌优势,以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为抓手,建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校企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和新成果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促进农民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增收、增效。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打造北方重要的职业培训中心。依托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训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辽宁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及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平台,继续实施“四大工程”和“一个计划”,即“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工程”、“职教师资培训工程”、“进村入户培训工程”和“支援西部计划”;开展青年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继续发挥国家示范院校的辐射作用,加强对口支援院校的帮扶和学生联合培养工作。力争于“十三五”期间,每年累计培训和指导各类人员10000人次。
(十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学院治理能力
贯彻落实《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形成分权明确、责任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配套的运行机制,保障决策、执行、监督的科学有效。
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作用,加快内部管理的“去行政化”进程。坚持校务公开,完善师生交流会制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等,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调动师生参与校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
健全内部管理运行风险防范和监督机制。 严格资金预算和招标采购的控制与监管,强化内部审计和法律审查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相关人员培训,发挥纪检与监察、财务与审计等多种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强校务督导工作,落实教代会对学校重大事务的监督和审查权,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廉政水平。
建立务实、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建立对学院重大事项、重要活动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学校发言人制度;健全公平、公正的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有利于管理干部知识、能力、素质和执行力提升的学习、培训、轮岗以及承诺、问责等机制;构建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奖罚分明的实绩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推行便捷、透明、高效的“网上办公”制度,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十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根据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要求,结合学院目前基础设施建筑情况,在未来五年内,学院将在满足教学、科研、实验实训等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重点,把有限资金和资源用在急需建设项目上的原则,先后进行学生公寓、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农业装备实训中心、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中心、教学楼等基建项目。进行学院供暖、供水等管网设施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十三五”期内,基础设施建筑总面积计划为32000㎡,其中,拟于2017年启动6000㎡的学生公寓建设工程;拟于2018年启动10000㎡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3000㎡的农业装备实训中心和5000㎡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拟于2019年启动教学楼建设工程,规划建筑面积8000㎡。
(十三)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全面发挥育人功能
实施美丽校园工程,结合数字化、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建设,打造出厚重、时尚、典雅的校园物质文化;借助优秀教师和校友事迹宣讲、多种会议培训解读和多品类媒介宣传、展示等手段,打造出以系列理念、学院精神、校风校训为核心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以学院章程及系列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为契机,打造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制度文化;以践行“三严三实”为契机,深化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管理队伍职业精神建设、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打造出高尚、优雅和文明的行为文化;搭建多层次的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打造出教育与职业互济共生的“校企互融”文化。
(十四)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学院党的建设,充分发挥院党委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活动,建设凝聚力、战斗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纪律教育,开展“两学一做”、“四项工程”活动,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大局意识强、核心意识强、看齐意识强的勇于担当作为的模范党员队伍。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好“两个责任”,推进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学习教育,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并结合“我的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十五)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共创幸福和谐校园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教职工的福祉增进只有与学院事业的发展同步,才会有持续、健康发展的人气和活力。为此,“十三五”期间,将在政策、财力允许情况下,建立教职工岗位薪酬年均增长机制;确保教职工工资、津贴增长的政策落实到位;努力争取编制及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指数的合理增长;开展多种有益的文体活动,提振精神风貌,养成阳光心态;关注弱势群体,帮扶贫困职工和学生,促进和谐发展;做好职工住房确权及货币化补贴发放工作。
五、“十三五”规划的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思想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办学治校中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规划内容,对学院的发展目标、思路、任务、举措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围绕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整体部署,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科学分解目标,明确时间进程,落实任务到位。组建“十三五”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对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二)体制机制保障
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管理机制,建立起精简高效的行政服务管理体系,保障落实规划的执行力;以学院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权力运行,保障规划实施过程中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避免随机性和随意性;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征求同行与企业专家、校友、党外人士等咨询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重大改革发展成果的激励机制,培育关心学校改革发展的骨干、团队,形成开拓进取的氛围;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根据评估与监测结果进行及时修正;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三)资金运行保障
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投入。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费收入。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积极寻求社会资金支持。积极寻求社会、企业界的支持,实行联合办学,与企业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严格执行年度资金预算,杜绝各种浪费。健全学校财务监督制度,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